《本草纲目》故事:西瓜清热解暑

  《本草纲目》载“(西瓜)瓜瓤:气味甘、淡,寒,无毒。主治消烦止渴,解暑热”[时珍曰]:西瓜、甜瓜皆属生冷。世俗以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也。......《延寿书》云:防州太守陈逢原,避暑食瓜过多,至秋忽腰腿痛,不能举动。遇商助教疗之,乃愈。

  关于西瓜,《本草纲目》载其性味甘、淡,寒,无毒。有消烦止渴,解暑热的作用。但是,西瓜是一个寒凉的瓜果,不宜过量食用,为此李时珍指出:西瓜、甜瓜皆属生冷瓜果。世俗以为清凉舒适,犹如甘露滋润心田一样,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它对于人体有伤脾胃,生寒湿之害也。

  李时珍还讲述了《延寿书》中记载的一个故事:防州太守陈逢原喜欢食用西瓜,每年夏季都大量食用西瓜以消暑解渴,结果到了秋天他慢慢的出现身体不适,腰酸腿痛,无法行走。经过多方治疗效果不显,后来偶遇一位路过的商人,教他治疗方法,经过治疗和调理,陈逢原终于痊愈,从此他明白了适量食用的重要性,尤其是偏热偏寒的食物都不可以过量食用的。

  西瓜为葫芦科植物西瓜的果瓤,又名寒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胡峤《陷虏记》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因契丹自西域回纥引入,故称西瓜,可见西瓜之名源于其传播路径。

  西瓜在中国的传播亦充满传奇,西瓜原产非洲,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唐代杜环西行至中亚,见当地寻支瓜(即西瓜)可供十余人分食,但此时西瓜尚未广泛种植。五代时期,后晋官员胡峤随契丹人北上,首次尝到西瓜,并记录其大如中国冬瓜,味甘。此瓜种由契丹自回纥引入,后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征伐西域传入中原,成为北方重要作物。南宋使臣洪皓自金国逃归后,将西瓜种子引入江南,及元明贸易逐步扩散至全国。明代《农政全书》明确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西瓜之所以称为寒瓜,是因为其性寒而得名。此外本植物的不一样的部位皆可入药,其名称也不一样,如西瓜的根及叶(称西瓜根叶)、果皮(称西瓜皮)、种仁(称西瓜子仁)、种皮(称西瓜子壳)均供药用,还有西瓜翠衣、西瓜霜等加工品,西瓜翠衣是取青皮西瓜,将瓜洗净,用刨刀将表皮含有蜡质的青色皮层刨下,晒干,即为西瓜翠衣(或称西瓜青);西瓜霜是将较生的西瓜切开一小口,挖出部分瓜瓤,将芒硝放入,然后将瓜皮盖好,用绳吊在南边朝北的方向风干,待皮硝往西瓜外面渗出时,刮下此霜即成西瓜霜。

  西瓜药用始载于元代《日用本草》,载其味甘,寒,无毒。消暑热,解烦渴,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

  载西瓜甘、淡,寒,无毒。消烦止渴,解暑热,疗喉痹,宽中下气,利小便,治血痢,解酒毒,含汁治口疮。

  载:西瓜,能引心包之热,从小肠、膀胱下泄。能解太阳、阳明中暍及热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汤之称。

  载:西瓜:甘,寒。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尿。用于暑热烦渴,热盛津伤,小便短赤。西瓜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

  西瓜传入中国后,经长期栽培选育形成多样品种。五代时期引入的西瓜籽大瓤薄,称寻支瓜,大多数都用在药用。明代西瓜品种较多,据《本草纲目》记载:今则南北皆有,而南方者味稍不及,亦甜瓜之类也。二月下种,蔓生,花叶皆如甜瓜。七八月实熟,有围及径尺者,长至二尺者。其棱或有或无,其色或青或绿,其瓤或白或红,红者味尤胜,其子或黄或红,或黑或白,白者味更劣。其味有甘、有淡、有酸,酸者为下。至清代,药用与食用逐渐分化,果瓤甘者作消暑食补,为食用西瓜,果皮厚者用于制霜,为药用西瓜。注意:还有一种药西瓜,又称苦西瓜,为葫芦科植物苦西瓜的果实,与食用西瓜是同科同属植物,是尔族医学的传统药材,味苦不堪食,维医认为其具有驱风、消肿、祛痰质性津液等作用。

  今天,西瓜种类更多,按用途分类可分为野生西瓜、饲料西瓜、腌渍用西瓜、药用西瓜、籽用西瓜及普通西瓜六个类型。

  原产非洲,果实小,球形至椭圆形,果皮浅绿色,皮硬,果肉白色,味道较差,不宜鲜食;

  果形整齐,果皮厚而紧密,不宜损伤,着果数多。甜味差,种子大,即使成熟也不宜生食,大多数都用在腌渍;

  也称籽瓜、打瓜等,主要是用于收取种子(瓜子)。球形,果实中或小,甜味差,不宜生食,种子大而多,容易栽培;

  是人们都比较熟悉的生食用西瓜,果型中或大,甜味,瓤脆或沙,瓤色红、粉红或黄色。常见品种如黑美人、麒麟瓜等,以高糖分、无籽为特点。

  关于西瓜的产地,最早记载见于元代《日用本草》,载“北地多有之”,明代《本草纲目》载今则南北皆有,而南方者味稍不及,由此可见,古代西瓜以北方地区所产为好。而早在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就在《本草经集注》中提到一种寒瓜“永嘉有寒瓜甚大,今每即取藏经年食之。”,李时珍认为陶弘景所说的寒瓜就是西瓜,他在《本草纲目》中西瓜项下记载:“陶弘景注瓜蒂言,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者,即此也。”永嘉即今浙江温州永嘉县,若李时珍的观点成立,则在南北朝时期在南方的浙江温州地区就有西瓜了。

  新疆是中国著名的瓜果之乡,新疆的西瓜以个大、皮薄、汁多、味甜而著称,由于新疆地区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因此新疆西瓜的口感非常甜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又被称为“石头瓜”,因其生长在沙石地上而得名,宁夏西瓜包括宁夏中卫硒砂瓜的特点是个大、瓤红、汁多、果肉细腻、口感清甜。

  河南西瓜的特点是皮薄、瓤脆、汁多、甜度高,其中以开封、中牟西瓜最为著名,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地区,这里是中国著名的绿洲农业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很适合西瓜的生长。甘肃西瓜品质丰富,西瓜口感甜美、多汁爽口,而且甘肃西瓜还具有耐贮运的特点,便于长途运输。

  广东是中国南方的重要西瓜产区,其西瓜种植大多分布在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雷州半岛地区。广东西瓜的特点是早熟、皮薄、瓤红、汁多、口感清甜,其中以黑美人西瓜最为著名,深受市场欢迎。

  此外,还有陕西蒲城西瓜、江苏东台西瓜、北京大兴贡品西瓜、山东东明西瓜、吉林黑水西瓜以及海南西瓜也是非常有名的品种,这一些地方都是今天西瓜的主产地。

  历代医家对西瓜的食疗应用记载详实,尤以《本草纲目》为核心:《本草纲目》载取红瓤西瓜汁一碗,徐徐饮之,治暑热烦渴,此法沿用至今,为夏季解暑经典。清代《随息居饮食谱》以西瓜翠衣(青皮)煮水代茶,称清暑利湿,胜于寻常茶饮。西瓜果实大多数都用在鲜食,营养丰富,味道甜酥,其富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钾、磷、钙、铁、钠等及维生素A、B、C等;其未成熟的果实可腌制食用,成熟后直接食用,果肉味甜,可降温祛暑,也可补充水分。西瓜种子含有芳香油,可炒食,还可加工制作而成西瓜膏、西瓜冻和清凉饮料等;皮可做成蜜饯、瓜糖等。日本西瓜寿司:西瓜薄片替代海苔包裹寿司米,搭配金枪鱼刺身,维生素C含量达20mg/份,成为高端料理店夏季限定菜品。

  现代结合营养学与食品工艺,西瓜的食疗应用更趋精细化:西瓜皮膳食纤维粉(含量38%)添加于代餐棒,每100g含热量仅150kcal,纤维量达12g,助力体重管理。西瓜汁联合蓝莓、针叶樱桃制成复合果汁,番茄红素含量提升至15mg/瓶(250mL),自由基清除率超80%。低糖西瓜冻(木糖醇替代蔗糖,GI值≤30),适用于糖尿病患者,临床测试显示餐后血糖升幅降低40%。

  西瓜翠衣盐渍后与黑豆豉、陈皮同酿,发酵30天,成品含乳酸菌≥1×10⁸CFU/g,用于开胃消食,潮汕民间称三伏一碟豉,胜服健脾方。

  西瓜瓤替代部分水分烹制羊肉抓饭,瓜汁渗透米粒,含β-胡萝卜素较传统做法提高2倍,兼具补虚与清暑之效。

  西瓜掏空,纳入蒜,用泥封好后,烘烤至熟,食用,对肾炎、水肿有一定食疗效果。

  西瓜作为药食同源的代表,其综合利用涵盖食品、医药、日化、农业、工业及文化领域,展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多元价值链条。

  西瓜汁、果切、冰沙等占据夏季水果市场主流。现代采用超高压灭菌技术处理鲜榨西瓜汁,保留90%以上维生素C,保质期延长至30天。新疆产区的西瓜红酒以瓜瓤发酵,酒精度达12%-14%,含瓜氨酸和酚类物质,兼具抗氧化与解暑功效。

  西瓜果胶因低甲氧基特性,成为天然增稠剂,用于无糖果冻生产。果胶工业化提取西瓜皮果胶得率约12%-15%,取代苹果渣成为低成本果胶来源,用于酸奶稳定剂。

  西瓜翠衣盐渍后制成潮汕西瓜豉,或糖渍为江南蜜饯翠衣,用于开胃消食。果皮经纤维素酶解、喷雾干燥后制粉,纤维含量达38%,添加于代餐粉中改善肠道蠕动。

  西瓜子经烘烤、调味后占休闲零食市场30%。冷压工艺提取的西瓜子油含亚油酸、维生素E,用于高端调和油或护肤基底油。脱脂瓜子粕经酶解制成植物蛋白粉,蛋白质含量达50%,用于素食代餐。

  西瓜的药用价值通过技术创新转化为多元化产品:西瓜霜含片、喷剂年产值超15亿元。瓜氨酸胶囊从西瓜瓤中提取L-瓜氨酸,用于缓解运动性疲劳。番茄红素微囊采用β-环糊精包埋技术,生物利用率提高3倍,用于心血管疾病预防。

  西瓜提取物成为天然护肤成分的热门选择:西瓜汁中氨基酸模拟天然保湿因子,用于保湿精华。西瓜籽油的植物甾醇抑制胶原蛋白酶活性,联合虾青素制成抗氧霜,减少皱纹深度。

  西瓜副产物在循环农业中实现零废弃:废弃瓜瓤通过两相厌氧消化,生产沼气。瓜皮堆肥制成有机肥,用于改良盐碱地。西瓜皮纤维素与聚乳酸共混,制成可降解地膜。

  西瓜成分跨界应用于高的附加价值工业领域:西瓜皮色素用于丝绸染色。瓜皮纤维素与PLA复合,制成3D打印线材,用于医疗器械原型制作。

  西瓜融入民俗与艺术,形成特色文化IP:新疆哈密瓜节年均游客80万人次。邢台西瓜镂雕以整瓜雕刻《清明上河图》微缩景观,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瓜味甘,性寒,归心、胃、膀胱经,其功效为清热除烦、解暑生津、利尿,用于暑热烦渴、热盛津伤、小便不利、喉痹、口疮。西瓜霜咸寒,归肺、胃、大肠经,功能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主治咽喉肿痛、喉痹、口疮等症。

  西瓜甘寒生津,清热解暑,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二药配伍,同入胃经,可增强清热解暑、生津止渴之功,用来医治暑热炽盛、高热烦渴、汗多脉洪等症。

  西瓜清热利尿,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二药配伍,协同增强清热利尿、凉血止血功效,用来医治湿热淋证、小便短赤、血尿及暑热伤津等症。

  西瓜清热解暑,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二药配伍,共奏清热解毒、燥湿止痢之功,用来医治湿热痢疾、腹痛泄泻、下利脓血。

  西瓜清解暑热,荷叶清暑化湿、升发清阳。二药配伍,清暑化湿,升阳止泻,用来医治暑湿泄泻、烦渴头晕、胸闷纳呆。

  西瓜利水消肿,赤小豆利水消肿、解毒排脓。二药配伍,增强利水消肿、解毒排脓之效,用来医治湿热黄疸、水肿胀满、疮疡肿毒。

  西瓜清热生津,麦冬养阴生津、清心除烦。二药配伍,清热润燥,养阴生津,用来医治热病伤阴、口干咽燥、虚烦不眠。

  西瓜霜清热泻火、消肿止痛,薄荷疏散风热、利咽透疹。二药配伍,疏风清热,利咽止痛,用来医治风热上攻之咽喉肿痛、声音嘶哑。

  西瓜清热利湿,薏苡仁清热利湿、健脾止带。二药配伍,清热利湿,健脾止带,用来医治湿热下注之带下黄稠、小便混浊。

  西瓜的果实含瓜氨酸、α-氨基-β-(1-咪唑基)丙酸、丙氨酸、α-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谷氨酸、精氨酸、磷酸、苹果酸、乙二醇、甜菜碱、腺嘌呤、果糖、葡萄糖、蔗糖、维生素A、B2、C,β-及γ-胡萝卜素、番茄烃、六氢番茄烃以及锂盐为主的盐类等,另含多种氨基酸如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组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脯氨酸、精氨酸等。

  西瓜提取物有抗氧化作用,西瓜翠衣多糖可以有效的预防因衰老造模带来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及丙二醛含量增加,可提升SOD、CAT酶活性。此外西瓜翠衣中所含的瓜氨酸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抗衰老能力,它不仅仅可以清除·OH,增加NO合成所需的精氨酸,还可防止DNA及PMN受到氧化反应的侵害。

  西瓜瓤和西瓜皮醇提取的混合物对链脲霉素诱导的大鼠具有降低血糖、增高胰岛素水平由此产生抗糖尿病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有效保护了胰腺细胞的死亡。西瓜籽油中亚油酸能够更好的降低血清LDL-C水平。绿原酸抑制α-葡萄糖苷酶,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

  西瓜提取物中瓜氨酸能够提升健康志愿者血浆NO水平,舒张血管。番茄红素抑制LDL氧化,促使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下降,对心脑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

  西瓜瓤500g(榨汁),鲜荷叶30g,淡竹叶10g,荷叶、竹叶煎煮10分钟,取汁与西瓜汁混合,凉服,每日2次。

  西瓜翠衣(干品)20g,玉米须15g,赤小豆30g,水煎代茶饮,每日1剂,连服7天。

  西瓜瓤300g,葛根粉10g,柠檬汁5mL,西瓜瓤搅碎后与葛根粉、柠檬汁混合,立即服用。

  西瓜瓤榨汁200mL,冰片1g,混合后冷藏,以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3次。

  西瓜子仁(炒)30g,火麻仁15g,蜂蜜20g,研末后加蜂蜜调服,每日1次,连用5天。

  西瓜翠衣50g,决明子10g,山楂15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连续4周。

  西瓜瓤200g,金银花5g,粳米50g。金银花煎汁煮粥,加入西瓜瓤稍煮,分2次喂服。

  西瓜瓤捣泥100g,芦荟胶20g,混合后敷于晒伤处,15分钟后洗净,每日2次。

  西瓜翠衣30g,小麦30g,甘草10g,水煎代茶饮,每日1剂,连服1个月。

联系我们
电话:

0551-65316938

传真:

0551-65320226

邮箱:

ahqygk@163.com

地址: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大道98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