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今年气象条件,结合我县生产真实的情况,为全方面提高小麦、大蒜秋种质量,提升种植科技含量和标准化种植水平,确保实现一播全苗,培育冬前壮苗,助力秋种作物单产提升,县农业农村局研究制定了《2025年全县小麦秋种技术意见》《2025年大蒜种植管理技术意见》,现印发给你们,望结合真实的情况,认真抓好各项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
今年我县小麦秋种技术总体要求是:以大面积单产提升为目标,以绿色增产提质增效技术模式推广为引领,以规范化耕作播种为突破口,逐步优化品种布局,大力推广深耕深松、旋耕灭茬播种、宽幅播种、播后、三沟配套和配方施肥等配套技术,努力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确保实现一播全苗,为培育冬前壮苗奠定基础,全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重点推广关键技术措施到位率达到98%以上。为稳定我县粮食面积,要求适宜地块能播尽播,另外为了培育冬前壮苗,旱茬麦田提倡玉米适期晚收,小麦适期晚播,稻茬麦田根据墒情适当抢播。
品种是小麦增产提质内因,是“藏粮于技”的重要措施,因地制宜选用抗寒性、抗病性和稳产性好的优质品种特别的重要。因此要按照“地力水平与品种产量水平相匹配,品种熟期与适宜播期相匹配,灌溉条件与品种抗旱性能相匹配,高产与优质兼顾”原则,选好优良品种。今年我县小麦统一供应品种为鲁研951、登海206、菲达6号,各镇街可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中麦38、青农7号、济麦22等品种,订单种植部分济麦44、中麦578等强筋优质小麦品种,杜绝种植没有在本地审定的耐寒性较差的品种。
做好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可以有效预防根腐病、茎基腐病、散黑穗病的发生,同时控制苗期地下害虫危害和前期叶蚜的发生,从而起到“一伴多效”的作用。特别是西部偏沙性土壤以及去年茎基腐病发生严重的地块更要注意包衣质量。具体可用27%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悬浮种衣剂300毫升兑水包衣100公斤小麦种子。
多年的实践证明,常年秸秆还田的地块,病虫草害的发生程度相应加重,由于上部土壤塇松不利于小麦抗寒、抗旱,成苗率下降,导致小麦播种量逐年加大,另外部分田块会造成水体污染,因此有条件的镇街要提倡秸秆离田,既能够更好的降低小麦的播种量,还能提高小麦的成苗率。
由于我县大部分麦田长期以旋代耕,造成麦田耕作层浅、上部土壤疏松、透风跑墒。特别是秸秆还田耕作后土壤疏松的麦田,一定要进行播前、播后“双”技术,达到“耙平压实、平整地面、紧实土壤、压碎土块”的效果,起到使耕层紧密、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促进根系生长和下扎,提高小麦抗旱、抗寒能力的作用。有条件的地块可实行大犁深耕或深松,以打破犁底层、加深耕层,降低耕层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秸秆还田量较大的高产地块要尽量深耕25厘米以上,利于消灭寄生在土壤中或残茬上的病虫;一般要求3年深耕1次,深耕后旋耙2~3遍,二者间隔时间越短越好,以最大限度保墒。
小麦生产“七分种、三分管”,因此要千方百计提高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为后期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倡“改撒播为条播、改传统播种为宽幅播种”。
小麦播种一定要坚持“适墒(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播前墒情不足地块,可播种3~4天后浇蒙头水,但绝不可大水漫灌,以免烂种)、适期(10月8日—20日)、适量(要根据墒情、秸秆还田整地质量等影响出苗和成苗因素适当调节播种量。一般适期播种基本苗15万~18万,晚播麦田适当加大播种量,播期每推迟一天,亩播种量增加0.5公斤,但亩基本苗量不宜超过45万)、适深(小麦宽幅精播技术,苗带宽度7~10厘米,播种深度2~4厘米,切忌过深过浅。过浅不利于根系下扎抗旱性差,过深,小麦地中茎过长,消耗养分,苗情过弱)”播种的原则。另外要提高地头播种质量,针对牵引动力机械调头造成的地头播种质量差等问题,采用垂直播种法,在地头按照田间播种行相垂直的方向进行播种,做到不漏播、不重播,防止缺苗断垄和“疙瘩苗”。特别是由于夏季休耕提前整地的农田,绝对不能播种过早,更不要随意加大播量,以防冬前徒长。
我县旱田地块要提倡“玉米适期晚收、小麦适期晚播”和宽幅播种技术,大力推广集深松、旋耕、施肥、宽幅播种、于一体的深松整地播种施肥一体机,以减少耕作次数,节本增效。宽幅精量播种,改传统小行距(15~20厘米)密集条播为等行距(22~25厘米)宽幅播种,改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一条线厘米)种子分散式粒播,有利于种子均匀分布,减少缺苗断垄、疙瘩苗现象,克服了传统播种机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争肥、争水、争营养,根少、苗弱的生长状况。播种机走路的速度应当控制在每小时5公里左右,以确保下种均匀、深浅一致、行距一致,不漏播、不重播。提倡使用高性能小麦复式条播机+北斗导航播种,可一次作业完成破碎坷垃、平整地面、播前播后、精量播种等多道工序,明显提高小麦播种、出苗质量。
近几年我县稻茬麦田持续加大推广旋耕灭茬播种力度,传统的粗放式带稻撒播面积已经很小,大幅度的提升了小麦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稻茬麦在进行播种时,一定要根据土壤类型、墒情与作业条件,选择播种方式。稻茬麦田播种时一般含水量大,土质黏重,耕性差,适耕期短(一般只有3~5天的时间),坷垃大而多,整地质量差,难以达到机械条播对整地的要求,一定要遵循“宁可推迟播期,也要提高耕作和播种质量”的原则。无论是选用2BFG-12(6)(230型)或者2BFG-16(8)(250型)及别的类型旋耕施肥播种机进行条播,还是板茬人工撒播—旋耕盖种,或者旋耕整地—人工撒播—旋耕盖种的方式来进行播种,都应当注意要规范化播种,在播种后1~4天小麦大量发芽前使用专用机械进行。
小麦播种后使用自走式机进行,特别是秸秆还田的地块能够大大减少播种用量3千~5千克/亩、压实土壤、压碎土块、平整地面、使耕层紧密、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根系及时喷发与伸长,减少灌水用量,提高小麦抗旱、抗寒能力,促进麦苗整齐健壮,后期还能够更好的起到抗倒伏的能力,在时要遵循“压早不压晚、压黄不压湿”的原则。
小麦出苗后,一经发现缺苗断垄的地块,要尽早进行补种,选择与该地块相同品种的种子,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后,开沟均匀撒种,墒情差的要浇“跟种水”。
广辟肥源,增施有机肥,多途径改善麦田土壤物理结构,提升麦田土壤综合肥力。一般地块亩施腐熟堆肥(农家肥)1000~30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300~500公斤。
在增施有机肥基础上,进一步推广配方施肥、高效施肥、精准施肥、机械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麦收胎里富”,在小麦整地或播种时,一定要施足基肥,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氮肥和磷钾肥相配合,促苗早发,分蘖长根,并为返青后生长打好基础。若选用带有施肥功能的小麦播种机,可以在播种小麦的同时施入底肥;若不带施肥功能,应在耕整地前用撒肥机均匀撒施底肥。
超高产田(亩产600公斤以上):亩施纯氮(N)14~16公斤,磷(P2O5)7~8公斤,钾(K2O)6~7公斤,磷肥全部底施,氮、钾肥40%~50%底施,50%~60%拔节期追肥。高产田(亩产500~600公斤):亩施纯氮(N)12~14公斤,磷(P2O5)6~7公斤,钾(K2O)5~6公斤,磷钾肥底施,氮肥50%底施,50%起身期或拔节期追肥。中产田(亩产400~500公斤):亩施纯氮(N)10~12公斤,磷(P2O5)4~6公斤,钾(K2O)4~6公斤,磷钾肥底施,氮肥60%底施,40%起身期追肥。缺少锌、硼等微量元素的地块,要注意补施硫酸锌和硼砂等1~2公斤。要科学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化肥深施技术(施肥深度大于10cm),推荐(N-P2O5-K2O)16-16-10、15-18-7或相近配方,亩产400~500公斤的地块,亩施配方肥40公斤;亩产500~600公斤地块,亩施配方肥50公斤;亩产600公斤以上地块,亩施配方肥55公斤。对于秸秆还田量大的地块,基肥最好加入5~10公斤尿素。坚决杜绝地表撒施,以最大限度实现节肥提质增效。
认真做好水稻后期的田间管理工作,在充分满足水稻后期对水分需求的前提下,创造良好的土壤墒情,使旋耕机能进地作业。一般在水稻收获前7~10天断水,严格掌握好停水日期,以保证收割后稻茬地表层0~10厘米土壤含水量在20%~30%,达到“进地不陷脚,用力一踩有脚窝”的程度。
“麦田三套沟,从种喊到收”。旱灾和渍涝灾害是稻茬麦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的生理障碍,极度影响根系发育和小麦正常生长。三沟(畦沟、腰沟、田边沟)配套,是夺取稻茬麦高产的重要措施。水稻收割前要清理好田边沟,田边沟要和灌水渠及排水渠相通,别出现“断头沟”“竹节沟”。播种后根据地块大小确定机械开挖纵沟(畦沟)和横沟(腰沟)的数量,要求畦沟、腰沟、田边沟深度分别达到20厘米、25厘米和35厘米左右,“三沟”配套,沟沟相通,以达到雨停田干,减轻渍涝危害,同时干旱时方便麦田洇灌。
随着麦田耕作制度的变化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近几年我县麦田硬草、菵草、雀麦、野燕麦、多花黑麦草、看麦娘、猪殃殃等恶性杂草在部分地块发生严重,在小麦播后3~4天左右,可选用异丙隆、砜吡草唑、吡氟酰草胺、氟噻草胺等药剂或上述药剂的复配制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施药时,麦田要墒情适宜,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同时注意用水量,以确保除草效果。
我县大蒜种植模式以大蒜-棉花或大蒜-辣椒套作栽培方式为主,为避免大蒜播种时间过早出现冬前徒长现象,建议适宜播种时间以10月5日—15日为宜。
选择品种 在大蒜种植上,品种的选择是关键,以生产蒜头为主的建议选择金乡紫皮、金蒜3号、金蒜4号,苔、头兼用品种以太空、金川二号等为主,青蒜苗品种以川蒜为主。
种子处理 要想大蒜高产,减轻病虫害发生,需做到以下几步:一是提倡异地换种,并选用优质无病良种,精选大瓣作种。种蒜要达到“五无”:无病、无破损、无烂瓣、无夹心瓣及无弯曲瓣。二是播前晒种2~3天,打破休眠、增强发芽势,促进大蒜出苗齐、匀、壮。三是药剂拌种。播前药剂拌种:可用20%三氟吡啶胺悬浮种衣剂90毫升加27.2%氟环菌•咯菌腈•噻虫嗪悬浮种衣剂90毫升,或加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90毫升,对水2~3公斤,拌蒜种150公斤,晾干后播种;也可用41%唑醚•甲菌灵悬浮种衣剂60-90毫升,或30%嘧•咪•噻虫嗪悬浮种衣剂120-180毫升,兑水2~3公斤,拌150公斤蒜种。可有效控制大蒜腐霉根腐病等多种根部病害,减轻死苗、烂根现象,明显提高大蒜质量和产量。
前茬作物收获后,宜适时采用秸秆粉碎还田机进行秸秆粉碎还田作业或进行秸秆离田。耕整地作业宜选择深耕犁、旋耕机、动力驱动耙或联合整地机等机械。犁耕深度应≥25cm、旋耕深度10~15cm、耙地深度8~15cm。耕整地后的地表无根茬,土层疏松细碎,平整沉实,并作成平畦,畦宽可依据使用的地膜宽窄和浇水条件而定。
大蒜要高产、改良土壤、科学施肥是关键。建议在坚持合理施肥、配方施肥的原则下,适当增加经充分腐熟的农家土杂肥、饼肥等有机肥和有益微生物菌剂等,同时合理轮作改茬,减少重茬类病害。建议每亩施优质腐熟的有机肥4000~5000公斤、饼肥80~100公斤或优质微生物菌肥100~150公斤、氮磷钾复合肥35~50公斤随整地均匀施入土层中,同时注意适当增加微量元素应用。
鉴于近几年冬前温度持续偏高的现状,为培育越冬壮苗,播期宜适当推迟,播种时间在10月5日—15日为宜。播种过早,会造成幼苗旺长,越冬时易发生冻害,也可能会引起“面包蒜”增多;播种过晚,幼苗纤弱,积累养分少,越冬期间易因冻害死苗。推荐选择比较适合的大蒜正芽式播种机进行播种作业,也可在满足农艺要求的前提下,选择大蒜摆种式播种机。在地块、蒜种等符合标准要求的情况下,种子机械破损率≤1%、空穴率≤3%、重播率≤3%、正芽率(正芽式播种机)≥90%、株距合格率(摆种式播种机)≥90%、播种深度合格率≥90%。以生产蒜头为主的品种,每亩种植密度2.2万-2.5万株为宜,苔、头兼用品种,每亩适宜密度2.5万-3万株,以生产青蒜苗为主的地块种植密度可适当增加至3.8万-4万株。待浇水下渗后,建议亩用33%二甲戊乐灵乳油200毫升加25%噁草酮乳油200-250毫升或亩用44%乙•乙氧•二甲戊乳油200毫升加25%噁草酮乳油200-250毫升,对抗性繁缕、猪殃殃重发地块,建议在上述配方的基础上,再加50%吡氟酰草胺水分散粒剂30~40克/亩,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喷后及时覆盖地膜,地膜四周要拉紧,压实,提倡覆盖生物降解地膜,减轻地膜残留。
一般大蒜播种后5~7天幼苗开始出土,不能自行破膜出苗的,要人工用扫帚等辅助破膜放苗。此后根据土壤墒情,适当控制浇水,促根下扎。冬前管理应以促为主,浇足出苗水,无特殊原因(特别干旱年份除外),一般不提倡浇越冬水(因此时浇水后容易在膜上覆盖一层土,阻碍阳光的投入,影响地膜的增温效果,致年后地温回升慢)。越冬期管理主要是保全地膜,防止大风刮起,保膜增温护根。越冬期间如遇极端低温天气,可临时加盖一层地膜,确保大蒜安全越冬。
在大蒜生长过程中,蒜蛆、赤足根螨是危害大蒜的重要地下害虫,可随播后芽前喷施除草剂使用40%辛硫磷乳油100~150ml/亩进行喷雾兼防。大蒜叶枯病、锈病及细菌性软腐病是本地大蒜栽培中常发生的重要病害,建议结合增施有机肥、微生物菌肥等措施,采用种植之前药剂土壤处理和种衣剂包衣防控,春后及早药剂防控等措施做综合预防和控制。
0551-65316938
0551-65320226
ahqygk@163.com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大道98号